师缘·時课 | “做一流的科技成果,补空白、补短板”
科技创新报效国家
牢记师责教书育人
本期“师缘·時课”
致敬——荣休教师系列专访
让我们一起走进
机电学院荣休教师:冯顺山
▼
人物简介
●
冯顺山
机电学院荣休教师
● 简要介绍
冯顺山,机电学院教授,1973年来到北京工业学院(现北京理工大学)学习,1976年留校工作,2022年荣休。
长期从事兵器学科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。曾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、部级科技奖18项、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项,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SCI/EI收录近200篇,获授权发明专利79项,合作编写著作3部。主持完成了30余项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,均取得丰硕的学术与技术成果,曾担任多个国家重大需求领域重点科技项目分系统总设计师。
01
结缘北理 投身科研
“做一流的科技成果,补空白、补短板,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荣耀......”,冯顺山教授对工科十分热爱,全国首次大范围对工农兵学员招生时,当时还是知青的他,十分坚定地选择了北京工业学院,并在1973年顺利进入学校学习。
面对科研创新,冯老师有着坚韧不拔的耐力与恒心。他谈道:“我所在的这个学科有个特点,国际上没有这个专业,这个专业是中国的特色......”,对于国外技术封锁,他下定决心要自主创新,在夜以继日的钻研与付出中,终于研发出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技术产权,拥有了在国际上原创的科技成果。
02
钻研技术 报效国家
“从教46年,我基本上都是在一线干的,我喜欢挑战,对于没做过、有难度的工作,总能激起我的干劲......”在过去的40多年里,冯老师为国家和学校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。
回忆过往的科研生涯,冯老师有两次印象最为深刻的经历。第一次是承担了天舟、天宫、神舟等火箭发射过程中助推火箭分离机构的爆炸分离螺母研究,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发射的成功与否,在冯老师团队的努力下,最终实现了高可靠性、高安全性设计,攻克了这一难关。第二次是参与北京奥运会城市空中安保的方案研究工作,当时国家把它作为应急攻关专项,冯老师始终抱着做一流、高品质的态度,最终成功实现了在城市中对于“低慢小”飞行器的软拦截,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先例。
03
铭记责任 培养人才
“既然是培养人,就必须要对学生负责......”身为老师,冯老师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,具备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成为骨干、带头人,进而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与冯老师的访谈中,能深切感受到他对教师岗位、学校和国家的热爱。在职业生涯中,他始终铭记使命和责任,用心培养学生。
从教40余年,他始终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;奋战科研一线,他钻研探索创新成果,推动国家技术发展,打破国际封锁,促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快速成长。
在北理工,还有很多像冯老师这样的北理工人,他们扎根教学科研一线,积极探索,勇于创新,为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不断添砖加瓦。
——记者后记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深入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议部署,持续推进师德专题教育,党委教师工作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“师缘·時课”系列专访活动。活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聚焦北理工教师教书育人实践,深入挖掘并采集一线教师传道授业、科研创新、答疑解惑等为人、为师、为学的精彩影音素材,记录北理工教师从教之路上的重要时刻,提升教师荣誉感、责任感、归属感。
“师缘·時课”下设“初見”“逐梦”“致敬”等专题:
“初見”专题主要面向新入职教师,为其录制从教生涯的第一次课堂经历,交流步入教师岗位的初体验与新想法,记录初上讲台的紧张与兴奋;
“逐梦”专题面向在北理工成长发展的师者,与其进行一次深度的专题访谈,记录其在校成长发展的宝贵经历,交流教育教学、科研学术的心得体会;
“致敬”专题主要面向即将退休的教师,为其录制最后一次的课堂经历或指导学生的难忘记忆,记录从教一生的不舍与无悔,致敬教师,致敬讲台。
报名方式
如有意愿参与或推荐老师专访
欢迎随时通过学院或直接联系我们
联系人:党委教师工作部 李超、李飞
联系电话:68911659/5950
本系列专访活动将常年开展
期待与您在镜头中相遇
一同珍藏感动回忆
出品:党委教师工作部/人力资源部
推荐阅读
师缘·時课 | “从学生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学懂了,我就觉得特别幸福”